當前位置:首頁 > 交際文書 > 倡議書

保護黃河的倡議書

時間:2023-04-23 08:25:22 倡議書

保護黃河的倡議書精選

  倡議書指的是由某一組織或社團擬定、就某事向社會提出建議或提議社會成員共同去做某事的書面文章。它作為日常應用寫作中的一種常用文體,在現實社會中有著較廣泛的使用。保護黃河的倡議書應該怎么寫?

保護黃河的倡議書精選

保護黃河的倡議書1

尊敬的市民朋友們: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新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生命河,她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千百年來,她不僅哺育了勤勞勇敢徽州人民,也是徽州燦爛文明的.發祥地,成就了徽商的輝煌,書寫了徽文化的燦爛,見證了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也寄托著兩岸人民未來的美好希望。但是近年來,由于自然、人為等因素,流域年均徑流的減少,水體自凈能力降低;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導致一些污染現象突出,影響了新黃河的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確保新黃河水質保持優良和穩定,保護母親河已刻不容緩。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關注關心新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2011年財政部、環保部啟動實施了新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2012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把以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為核心的新黃河流域綜合治理作為建設生態強省的“一號工程”。

  青山綠水是黃山靚麗的品牌和寶貴的財富,作為黃山市民,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保護新黃河——母親河,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我做起,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小事做起。為此,我們鄭重倡議:

  1、廣泛宣傳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2、樹立愛惜資源意識,科學、合理使用水資源,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

  3、盡可能少的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快餐盒和一次性筷子。

  4、隨手關燈,調低電視音量,保護和節約資源。

  5、實施垃圾集中處理,禁止沿河堆放和傾倒垃圾、廢棄物等污染水資源污染物。

  6、開展植樹造林,宣傳、教育、引導身邊人保護樹木,不準亂砍濫伐。

  7、宣傳水資源現狀,營造一個愛水、節水的良好氛圍。

  8、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倡導使用有機農藥和有機肥料,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9、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開展工業點源污染治理,確保工業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

  “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是傳頌著古新安人水和諧的美好意境;“天地之美、美在黃山,人生有夢、夢圓徽州”更是描繪著新黃山生態文明的宏偉藍圖。我們相信,只要人人行動起來,攜手保護母親河,新黃河必將成為彰顯綠色優勢的生態之江、體現時代特征的開放之江、推動皖浙兩地科學發展的繁榮之江、增進上下游人民福祉的富庶之江,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區。



保護黃河的倡議書2

尊敬的市民朋友們: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新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生命河,她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千百年來,她不僅哺育了勤勞勇敢徽州人民,也是徽州燦爛文明的發祥地,成就了徽商的輝煌,書寫了徽文化的燦爛,見證了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也寄托著兩岸人民未來的美好希望。但是近年來,由于自然、人為等因素,流域年均徑流的減少,水體自凈能力降低;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導致一些污染現象突出,影響了新黃河的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確保新黃河水質保持優良和穩定,保護母親河已刻不容緩。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關注關心新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2011年財政部、環保部啟動實施了新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2012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把以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為核心的新黃河流域綜合治理作為建設生態強省的“一號工程”。

  青山綠水是黃山靚麗的品牌和寶貴的財富,作為黃山市民,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保護新黃河——母親河,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我做起,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小事做起。為此,我們鄭重倡議:

  1、廣泛宣傳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2、樹立愛惜資源意識,科學、合理使用水資源,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

  3、盡可能少的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快餐盒和一次性筷子。

  4、隨手關燈,調低電視音量,保護和節約資源。

  5、實施垃圾集中處理,禁止沿河堆放和傾倒垃圾、廢棄物等污染水資源污染物。

  6、開展植樹造林,宣傳、教育、引導身邊人保護樹木,不準亂砍濫伐。

  7、宣傳水資源現狀,營造一個愛水、節水的良好氛圍。

  8、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倡導使用有機農藥和有機肥料,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9、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開展工業點源污染治理,確保工業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

  “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是傳頌著古新安人水和諧的美好意境;“天地之美、美在黃山,人生有夢、夢圓徽州”更是描繪著新黃山生態文明的宏偉藍圖。我們相信,只要人人行動起來,攜手保護母親河,新黃河必將成為彰顯綠色優勢的生態之江、體現時代特征的開放之江、推動皖浙兩地科學發展的繁榮之江、增進上下游人民福祉的富庶之江,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