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大宗祠倡議書范文3篇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倡議書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倡議書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為了讓您在寫倡議書中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云范文收集整理的重修大宗祠倡議書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重修大宗祠倡議書1
各位族人、各位宗親: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姓氏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根的標志,是人類社會發展進化過程中留下的`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宗親血緣,一脈相承。古往今來,張氏宗族乃名門望族。追溯張氏宗族的家史,可謂遺風長存;列舉張氏宗族的名人,可謂群星璀璨。自戰國時游說六國連橫事秦的張儀開始,此后各朝各代,均有張氏英杰大賢登上歷史舞臺。從神話傳說中的玉皇大帝張百忍到道教一代祖師張天師,從“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西漢賢相張良到鼎故革新、扶政安邦的明朝首輔張居正,從三國車騎將軍張飛到一代抗日名將張學良,從孫中山為之泣題挽聯的本鄉名士、書法名家張荊野到中國現代國畫大師張大千,張氏名人汗牛充棟,文治武功,各有建樹,千古流芳。軒轅始,揮公后,弓長為張,天下大姓:“瓜瓞綿延,繁榮盛昌。遍及全球,遠播五洋。英賢輩出,崢嶸自強。為將為帥,入閣拜相。科技文藝,工農學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張氏宗親祭祀始祖揮公大會《祭文》)。億人之族,遍布天下,故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無張不成村,名人滿天星”之盛譽。
張姓數支,單說一脈:家宗先正,人紹前光。有史可查,元朝末年,社會紛爭,戰亂不斷,導致瘟疫流行,湖北遭受天災人禍,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當時的朝廷掀起一股大規模“移民潮”。吾族一世祖道清公不辭千里,長途跋涉,從江西瓦屑壩舉家遷徙至湖北,始居黃岡溢流河黃土塯,卒后葬于此地。自一世祖道清公遷徙入鄂,屈指算來已有六百八十余年,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張氏后裔發眷一萬三千余人。祖上生息繁衍之德,造就后世千秋萬代之功!
公元20xx年初,張姓四大房頭人相邀前往溢流河祭掃一世祖道清公墓,眾位頭人合議籌備成立張氏宗族委員會,并舉行了宗族負責人代表會議,會議研究了四項內容:一是修撰張氏宗譜;二是敬立一世祖碑;三是修繕一世祖墓;四是重修張氏宗祠。
20xx年清明節,在張氏族人自愿捐資贊助下,籌資一萬余元完成了為一世祖道清公立碑、葺墓的修繕工程。在張氏族人的積極參與下,從1994年到1997年,張氏宗譜修撰工作順利完成。隨后,張氏宗族委員會再度提議重建張氏宗祠,得到了族人宗親的普遍歡迎,至此重修張氏宗祠被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
百姓有族,族有宗祠。宗祠是族人宗親供奉祖先神主、舉行祭祖活動的特殊場所,被視為宗族的象征。張氏宗祠原址在黃岡路口孫家咀阮屋塯,因為祠堂年久失修,1958年不堪風雨侵蝕而坍塌,此后一直沒能重建,成為張氏族人的一大心病。公元20xx年初,由張人明、張耀金、張火成、張先仁、張太平、張友成、張宗焱、張明章、張正良、張宗陸、張漢雙、張細兵、張宴林、張意先、張回生、張正竹等16位族人頭領發起組成張氏宗祠重建籌委會,組織召集四大房族裔頭人共商重建宗祠事宜,聚先祖冥靈于故里,藏宗譜經卷于一堂,以此緬懷祖上蔭蔽后人之功德,表達張氏族人共建和諧家族之美好愿景。
經過反復論證甄選,張氏宗祠最終選址在黃岡團風縣鐵鋪雨臺崗村。祠堂于公元20xx年農歷臘月十八日奠基,1000多位族人宗親和鄰近鄉親參加了奠基儀式。次年農歷正月十八日,張氏祠堂正式動工興建。在頭人緊鑼密鼓、馬不停蹄的監理施工下,歷時半年時間,張氏宗祠一期建設工程于20xx年8月竣工。按照規劃設計方案,建成后的張氏宗祠結構宏偉,風格古樸,建筑面積約為3000平米,前后共兩重,每重五大間。四周大院合龍,院內蒼松翠柏。祠堂前門雄獅對峙,六角涼亭對稱并立;室內長廊連通各間,長廊柱上雕龍畫鳳;房頂屋脊飛檐斗角,堂上畫像栩栩如生。一重敬設祖宗神位,有護靈將軍把守,祭拜臺、化錢爐一應俱全,內設祖先堂、紀念堂、名人堂、議事堂、瞻仰堂等,井然有序,相得益彰;二重設天井一眼,井通天宇,上接納日月雨露,下通透惠風瑞氣,井池金魚戲水,布局渾然天成。所有建筑門窗戶頁,古今結合,頗具匠心,一座結構新穎、龍鳳呈祥的家族宗祠橫空出世!
樹發千枝同根生,江流萬派共源頭。在新時期,民間集資建造家族宗祠,不僅是炎黃子孫認祖歸宗、發揚家族優良遺風的重要方式,而且還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與長治久安。重建張氏宗祠是一項浩繁工程,經過成本測算,建造工程需要資金80~100萬元,還有祠堂的配套工程須進一步完善,但是目前所需資金缺口較大,我們只有依靠宗親族人的力量來完成祠堂的后續配套建設任務。所幸的是建造張氏宗祠之善舉,得到了眾多在外工作的族人宗親的熱心支持,得到了本鄉本土宗親族人的積極擁護,在此,我們對各位族人的支持和擁護表示誠摯的謝意,愿張氏列祖列宗保佑各位宗親族人身體安康,家庭勝意,好運如日中天,事業平步青云!
親情割不斷,血脈總相連,清明祭祖聚祠堂。張氏祠堂選擇在清明前的今天(20xx年4月3日,農歷三月初一)舉行落成慶典,表達了張氏后裔尊祖敬宗、緬懷先人、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愿望。張氏宗族委員會借此機會發起倡議:希望所有張氏族人團結起來,并肩攜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自家的事情自家辦,辦好事情為族人,資金專人管理,流向各房互監,希望張氏族人萬眾一心,慷慨解囊,早日將張氏宗祠建設好,切實做好張氏宗族這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慈善功業!凡捐助義士,鐫碑刻名,以彰顯其功,銘記其德,后人景仰,百世流芳!
百善孝為先,萬代義為重。正如張氏宗祠大門懸掛的這幅對聯那樣,我們張氏全體族人宗親,一定要從家族大局出發,團結互助,弘揚家風,個個爭做孝義之人,人人奉獻一份愛心,在構筑和諧社會實踐中,做出努力,做出表率,真正做到:
揮公肇始,弓長為張,一姓五千年,相王扶政,輔國安邦,仰吾先賢垂青史;
道清發眷,人言立信,百世萬代基,修身齊家,經商富民,看我后輩著華章。
特此倡議。
共襄盛事!
張氏宗族委員會
二0xx年四月三日
重修大宗祠倡議書2
各位陳氏宗親、鄉親、社會各界人士:
木有本,水有源,尋根問祖,人之常情。追溯小塘陳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間,歷史悠久,現已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解放前夕,小塘村民在小塘陳氏大宗祠內興辦起小塘學校,自此小塘陳氏大宗祠一直作為小塘村的教育基地。幾十年來,小塘學校為小塘村培養出不少各行各業的精英人才。為了教育事業,小塘陳氏大宗祠付出了不朽的貢獻,因學校教育事業所需已幾經改建,如今小塘陳氏大宗祠僅剩下前門大廳,隨著歲月的流逝,也因年久失修,面貌破敗,風光不再。
小塘學校在今年九月搬遷到新校舍,原址歸還給陳氏大宗祠。所謂得天地人和之利,重修陳氏大宗祠,勢在必行。經小塘村兩委會及鄉親父老商討議定:在原址上重修小塘陳氏大宗祠,恢復其原貌,如之共緬圣祖,光大先輩之業績,以彰其德;再之美化人文環境,福延后代,惠澤鄉里,庇佑子孫。修祠建堂業之崇高,行之艱巨。要修好陳氏大宗祠,希得到各位陳氏宗親及社會各界人士支持,更需倡議全體鄉親、族人鼎力相助捐資,隨緣樂助,廣種福田,共襄善舉,籌集資金。懇切希望陳氏子弟及各鄉親積極行動起來,能力不分大小,出錢出力,齊心協力,盡心傾力誠孝,眾志成城,完成重修小塘村陳氏大祠堂之大業。捐款數量不限,捐款叁佰元以上者,刻名銘志留念。我村兩委會將專門成立籌備組,統籌資金及修建工作。歡迎熱心人士親臨垂詢、監督、指導,共同搞好小塘陳氏大宗祠重修工作。
懇請社會各界人士、鄉親、族人踴躍參與。
祖德泱泱,祖祠煌煌;萬世永垂,方土永康!
重修大宗祠倡議書3
尊敬的各房宗親們臺鑒:
水有源頭樹有根,人生在世代代傳,尊宗敬祖乃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我們的先祖一世宣卿莫狀元公及其后裔居封開,至六世祖永昌公官至廣州立家,七世祖魯公遷居南海,至十二世祖南英公丶瑞風公從南海貿易而至新會,擇地開族,繁衍生息,族大昌隆。
至明末間,本族各房倡建宗祠,定吉于雙水塘河西村建莫氏宗祠,坐癸向丁(坐北向南帝坐),坐益卦向恒卦,前案五龍獻瑞,正針正對古兜山脈最高峰-尖山,主出達貴官人,前案更有五級山為案臺,主步步高升之意,左有深凹主財富,兩旁旗山朝山有情朝拜宗祠,朝案有貪狼丶巨門丶文曲三星朝拜,主丁才貴皆旺。建祠近500年歷史,人才輩出,環耀莫氏。
宗祠開枝散葉有記錄者如下:
南英公系:慕崗房【慕羅房丶北羅山房(北羅山分支斗門丶會城莫家大地)】。
瑞風公系:
雙水塘河房(天麒公,系瑞鳳公之長子;天聰公,系瑞鳳公之六子,后裔居西村丶巷美丶紅星);
雙水橋頭房(天瑞公,系瑞鳳公之四子,字應輔,生二子,長子名順從,次子名子從。裔居橋頭橋東丶橋西丶東橋丶北橋丶蟠龍;后又有后裔遷環城茶坑塔北再回遷雙水龍脊建和,后又有后裔遷古井炮臺一帶,還有遷海南文昌);
雙水沙朗沙崗(原果福村丶果祿村,兩村變故情況見塘河巷美菊隱莫公祠側之兩村碑記,部分回遷塘河丶西村及七堡龍灣);
雙水富美一隊(為何公幾時遷出及后裔均未詳);
七堡龍灣村(天保公,系瑞鳳公之次子,后裔戶名子盛,先居雙水豪山,后遷舊名七堡沖老村即現七堡龍灣村居住,其分支會城城南喬寧里莫家村)
古勞鴨脷嘴(現鶴山古勞曜明村,為何公幾時遷出未詳,譜有述);
臺山房(天順公,系瑞鳳公之三子,妣雷氏,后裔居臺山后遷會城新漢坊)丶
恩平房(譜記有后裔去恩平,后裔戶名丶居住地址未詳)丶
陽江房(后裔戶名丶居住地址未詳,有譜及三房宗親大會資料記載:后裔與會城新漢坊房丶會城房合租大船回塘河合族祭祖,民-國三十六年后失去聯系)。
本族宗親現散居于江門丶新會丶穗丶港丶深丶珠丶澳和海外等地,人丁興旺。據旅居英國的世莫榮譽主席莫添來宗親(堪輿大師)到現場四次進行考察,評說:“宗祠開枝后裔幾萬人,地理位置風水極佳,代代出人才,建樹良多。”添來榮譽主席寫出了《新會雙水塘河莫氏宗祠風水布局》洋洋三千字以給宗親臺鑒,實屬熱情之致。(詳見附件資料)
宗祠是屬于上述各房莫姓之宗祠,據資料,解放前但凡三房(慕崗房丶塘河房丶橋頭房)有大事,必齊集于莫氏宗祠會議商討解決(幾房家譜均有記載)。
我三房祭祖祝文:“恭維我祖,功高衍慶;德厚流芳,跡發龍吟;唐代衣冠,可仰聲揚;鹿郡宋朝,文物存放;時維元月,敘囑春正;祭至新景,追遠難忘;陳村酒宇,雞微毛宴;一脈永倫,宗宜衍祖;祀統三房,存稀千秋;請嘗祭堂,涌涌肅肅;齊齊淪淪,仰祈來格;來享復愿,降福降康;啟我后人,房房榮華;富貴無疆,人民蔚起;世澤流長,謹告禮成。”“敬如在,佑我族”。
由于土改時祖先神牌被趉,部分世代主牌搬回各家各戶,物品分各家戶;公社化時宗祠變為隊址糧倉,拆封天井,開窗丶開墻;后又出租為工廠,凌亂拆分添置,宗祠內外結構破壞嚴重,祠堂廣場豬欄遍及,風水欠佳。更因長期風吹雨淋,加之年久失修,現已破落不堪,如不及時搶修,大有快將倒塌之勢。
而宗祠風水遠比家墳丶公祠重要。因故,近段六十年時間,后裔一直未出達官大貴之人。
今年,新農村建設推廣后,在區丶鎮丶村的關懷下,宗祠廣場已在建,為搞好廣場,西村幾乎耗盡力量,廣場新建后宗祠的破陋更為突出。我們作為宗祠后裔者,早有圖謀修繕之心,可惜余力不足,西村本土居住和常有聯系外出者,共計不足200丁,目下從政從商少,務農務工者多,未有巨商巨賈力攬,資單財薄,試想前人祖宗有能力建祠,而我們后輩無力重修,大家又有何顏面面對列祖列宗呢?祖先神牌未能入主宗祠,何能保佑后裔子孫昌盛呢?未得以舉行春秋二祭,先祖何得安身以保佑子孫隆發呢?因此,塘河房族人近常為求重修之款而擔憂擔愁(預算前中座重修約需30萬元,整座重修約60萬元)。
縱觀所有姓氏宗祠建設或重修族例,修繕宗祠,必須告知宗祠所出每一位后裔,且每位后裔都應齊齊出力,盡職盡責。而粵西丶粵東兩地以宗祠出丁計必須收款,神主牌入祠必計款,馬上可以酬足建款,宗祠建設大為保障,值得我們借鑒學習。因此,塘河房宗親五十多人次召開四次族務會議,為籌組莫氏宗祠重修做了前期工作,現發出倡議,繼而下一步到三房及所開支村落拜訪,在充分發動和組織后,由各房推選籌委2-3人,成立20人組成的莫氏宗祠重修籌委會,推選1人為總指揮,3人為副總指揮,并組成10人管理團隊,齊心協力,分工合作,再有序展開各項細致工作。
善人積德蔭兒孫,善心耿耿皆忠直,善果綿綿福緣臻,善能本分行公道,善德安教效五倫,善全鄉里人欽仰,善繼芝蘭萬萬春。
現倡議各房所有宗親共襄善舉,更希望三房以外的莫氏善長仁翁給予支持。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炎高,我們堅信宗祠之子嗣齊心合力,添磚加瓦,就定會重修好宗祠。
懇請江門莫氏聯誼會莫文耀會長,各副會長,各名譽會長大力支持和幫助,做好發動本族莫氏全員工作,務求完成莫氏宗祠的重修任務。
頌祝宗親們闔家安順!丁才貴旺!!我族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