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春節習俗調查報告(通用10篇)
在發生了某些事情、情況后,務必需要展開調查,并最終寫出有價值的調查報告。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毫無頭緒的狀態吧,以下是云范文精心整理的小學生春節習俗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生春節習俗調查報告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的這首詩《元日》向我們展現了春節這個古老的節日里,我們中國人過年的景象,今年春節,通過我對我們當地過節的一些習俗的調查和研究,形成以下報告:
一、春節的習俗主要有哪些
在王安石的詩里,我們看到有放鞭炮、貼福字的習俗,這樣的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現在依然盛行,除了這些以外,其實還有春聯、年夜飯、守歲、拜年、壓歲錢等等。
二、春節習俗的時間順序
我們家今年春節是在爸爸媽媽放假以后正式開始的,首先是貼春聯和福字,到了除夕的晚上,在吃年夜飯之前要先放上一掛鞭炮,然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而且年夜飯一定要吃餃子,吃完餃子就是守歲了,現在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成了大家守歲時的主要節目,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會在守歲的時候打開電視機,觀看春晚,等到了晚上十二點,也就是子夜時分,新舊交替的時候,還要再放上一掛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然后就可以睡覺了,大年初一早上醒來,好像還要放炮,然后就是拜年發壓歲錢,后面的幾天基本上都是拜年的系列,什么初二回娘家,走親訪友了這一類的。
三、春節習俗的講究和來歷
首先說說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今年春節,大姨就帶著我買了一對兒小龍模樣的卡通年畫,還是立體效果的呢,可愛極了!
然后說說年夜飯和吃餃子。真正過年的前一天叫除夕,也是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所以春運也成了中國獨有的現象。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我們家經常吃的是把瘦肉、香菇、韭菜、小茴香餡,再放上一點炸過的花生米碎,今年我在大姨家又學了一招,放點蓮菜,也特別的好吃。
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后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最后說說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聽媽媽說,他們單位每年都要舉行團拜儀式,所有的同事在一起恭祝新年。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貼子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隨著科技的發展,拜年的形式更是花樣翻新,電子郵件、短信、微博等等,更加簡便快捷,表達了大家對新年的祝福。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一般是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我今年也收到了不少的壓歲錢呢!
當然對于孩子們來說,最喜歡的還是放鞭炮了,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每年春節爸爸媽媽都會去買上一些鞭炮,當然也會給我買一些適合孩子放的鞭炮,假期里我和院子里的小朋友時不時的就約著一起到院子里放炮玩,哈哈,可好玩了!
以上是我對春節期間有些習俗的研究,通過觀察、詢問、查資料等方式讓我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春節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被我們淵源流長的文化所吸引,更為我是一個中國的孩子感到驕傲!
小學生春節習俗調查報告2
一、引言
春節,對于小學生們來說,是一個既神秘又充滿樂趣的節日。在這個節日里,他們不僅能享受到假期的歡樂,還能親身體驗到許多傳統的習俗和文化。本次調查旨在了解小學生們對春節習俗的了解程度以及他們的參與情況,從而幫助學校和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們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問卷調查針對小學生群體,通過簡單易懂的問題了解他們對春節習俗的認識和參與情況;訪談則針對部分小學生的家長和老師,以獲取更深入的信息和觀點。
三、調查結果
春節習俗的了解程度
大部分小學生都能說出一些春節的.習俗,如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拜年等。但對于一些更為細節或具有地方特色的習俗,他們的了解程度則相對有限。
春節習俗的參與情況
在春節期間,小學生們通常會參與到一些習俗活動中,如貼春聯、包餃子、放鞭炮等。其中,貼春聯和包餃子是較為普遍的活動,而放鞭炮則因安全原因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一些小學生還會跟隨家長一起拜年,體驗傳統的社交禮儀。
對春節習俗的態度
大部分小學生對春節習俗持積極態度,他們認為這些習俗有趣且有意義。同時,他們也希望通過參與這些活動,更好地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
四、問題與建議
問題
雖然小學生們對春節習俗有一定的了解,但他們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和深入。此外,由于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一些傳統的春節習俗逐漸被淡化或遺忘,這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建議
(1)學校和家長應加強對小學生們的傳統文化教育,通過課堂講解、實踐活動等方式,讓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春節習俗等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意義。
(2)可以組織一些有趣的春節習俗體驗活動,如寫春聯比賽、包餃子大賽等,讓小學生們親身參與其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3)鼓勵小學生們在春節期間主動參與到家庭和社會的習俗活動中,如跟隨家長一起拜年、參加社區的慶祝活動等,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
五、結語
春節習俗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小學生們來說,了解和參與這些習俗不僅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源,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并加強對小學生們的傳統文化教育,讓他們在歡樂中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
小學生春節習俗調查報告3
前言:了解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
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內容: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小年——臘月二十三
我們北方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漢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后“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
小年也叫祭灶節。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據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接玉皇——臘月二十五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神碼。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厭服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后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幅“春聯”。后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對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歷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大年初一,開門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每戶人家都要起來。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紅爆竹,即做爆竹的紙必須是紅色的,保證爆炸以后紅的紙屑能夠遍地鋪滿,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象征新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這時滿院瑞氣,喜氣洋洋。這就是“開門爆竹”一說。而且,滿院的爆竹碎紅是不能掃的。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如果非要掃地不可,必須從屋子周圍掃到中央,這稱為“聚財掃”,據說這樣可以聚集財氣。同時,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現在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十五——元宵節
這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結尾:春節的意義
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小學生春節習俗調查報告4
一、引言
春節,作為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對于小學生來說,既是一個充滿歡樂和期待的時刻,也是一個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的絕佳機會。本次調查旨在了解小學生對于春節習俗的認知和體驗,以便更好地引導他們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了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問卷調查主要針對小學生群體,通過簡單的選擇題和填空題,了解他們對春節習俗的基本認知和參與情況。訪談則針對部分小學生及其家長,以獲取更詳細和深入的信息。
三、調查結果
春節習俗的認知
大部分小學生對于春節的一些基本習俗,如貼春聯、放鞭炮、拜年、發紅包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他們能夠識別出這些習俗的代表性元素,如春聯上的吉祥話、鞭炮的響聲等。然而,對于一些更為細致或地方性的習俗,如守歲、舞龍舞獅等,部分小學生的認知則相對較為模糊。
春節習俗的參與
在春節期間,小學生們普遍會參與到各種習俗活動中。他們會在家長的指導下貼春聯、掛燈籠,與家人一起準備年夜飯,并在除夕夜觀看春晚。此外,他們還會在春節期間走親訪友,拜年收紅包。然而,由于年齡和安全因素的考慮,小學生們較少參與到放鞭炮等較為危險的活動中。
春節習俗的體驗
小學生們普遍認為春節是一個快樂、熱鬧的節日。他們喜歡與家人團聚在一起,享受美食和親情。同時,他們也對春節的一些傳統習俗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如學習寫春聯、了解傳統故事等。然而,也有部分小學生表示,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春節的一些傳統習俗逐漸被淡化,他們希望能夠更多地了解和體驗這些習俗。
四、結論
通過本次調查,我們了解到小學生對于春節習俗有一定的認知和參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小學生對春節習俗的認知還不夠全面和深入,需要加強教育和引導。其次,部分小學生對于傳統習俗的參與度不夠高,需要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參與其中。最后,我們也應該關注到現代生活對傳統節日習俗的沖擊,努力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五、建議
為了更好地引導小學生傳承和弘揚春節習俗,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學校和家庭應加強對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通過課堂講解、實踐活動等方式,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春節習俗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參與春節習俗的準備工作,如一起貼春聯、包餃子等,讓孩子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社區和相關部門可以組織一些適合小學生參與的春節慶祝活動,如傳統文化講座、手工制作等,為孩子們提供更多了解和體驗春節習俗的機會。
六、結語
春節習俗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該共同努力,讓小學生們更好地了解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為他們的未來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生春節習俗調查報告5
一、引言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小學生們最為期待的節日。為了了解小學生們對春節習俗的了解和體驗,我們進行了一次關于小學生春節習俗的調查。本次調查旨在掌握小學生們對春節習俗的認知程度,以及他們對這些習俗的態度和感受。
二、調查方法
我們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小學生群體進行了調查。問卷內容涵蓋了春節習俗的各個方面,包括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拜年等。共發放問卷200份,有效回收190份。
三、調查結果
春節習俗的認知程度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小學生都能列舉出一些春節的習俗,如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等。但是,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習俗,如守歲、舞龍舞獅等,他們的了解程度就相對較低。此外,一些小學生對于春節習俗的.具體含義和來歷也不太清楚。
春節習俗的體驗和感受
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小學生們最喜歡的春節習俗是放鞭炮和吃年夜飯。他們認為,放鞭炮能夠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氛圍,而吃年夜飯則是家庭團聚的象征。此外,他們也很喜歡拜年,因為可以收到長輩們的紅包。然而,對于一些需要家庭共同參與的習俗,如貼春聯、包餃子等,他們的參與度就相對較低。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本次調查,我們發現小學生對春節習俗的認知程度還有待提高,同時他們對于春節習俗的體驗和感受也比較單一。因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加強春節習俗的教育和普及,通過課堂教育、家庭教育等方式,讓小學生們更加深入地了解春節習俗的含義和來歷。
鼓勵小學生們積極參與春節習俗的實踐,如貼春聯、包餃子等,讓他們親身體驗到這些習俗的樂趣和意義。
家長和老師們可以引導小學生們更加關注春節習俗的文化內涵,讓他們從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結語
春節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生們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通過本次調查,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小學生們對春節習俗的認知和體驗,也為我們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小學生春節習俗調查報告6
1.貼春聯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于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后,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2.年夜飯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戶戶都會團聚在一起吃團年飯.當然,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長輩家里吃.
3.徐夕夜晚上0時放鞭炮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時整放鞭炮也是一種特殊的習俗,它寓意著"辭舊歲,迎新春".對于迎接新春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守歲"這么說吧,"守歲"其實就是指從大年30到初一期間不睡覺.對于大部分年輕人來說,這是玩的最好時間.當然這也不是盡然的,有些老當益壯的老年人也會和著年輕人們一起鬧新年呢!
4.給紅包
給紅包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后輩,能掙錢的后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
5.拜年
給家人鄰居拜年也是有規矩的,在大年初一,必須去爺爺奶奶家拜年,初二的時候則必須去外公外婆家拜年,只有到了初三和初四才能外出給街坊鄰居家和朋友家拜年.
總之,新年新開始.我相信在充滿激情、熱鬧的2010年里,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夠健健康康,開開心心!
小學生春節習俗調查報告7
一、引言
春節,對于每一個中國小學生來說,都是一年中最期待、最快樂的節日。它不僅僅意味著可以放寒假、穿新衣、吃美食,更意味著可以與家人團聚,感受濃濃的年味。本次調查旨在深入了解小學生們對春節習俗的認識和體驗,以便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這一傳統文化。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問卷調查針對的是小學生群體,通過簡單易懂的問題,了解他們對春節習俗的了解程度;訪談則主要針對小學生的家長和老師,以獲取更多關于小學生春節習俗體驗的信息。
三、調查結果
春節習俗的認知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小學生對春節的基本習俗都有一定的了解,如貼春聯、放鞭炮、拜年、領紅包等。但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習俗,如守歲、舞龍舞獅等,他們的了解程度則相對較低。
春節習俗的體驗
在春節期間,小學生們最期待的習俗莫過于領紅包和放鞭炮。他們認為,領紅包是長輩們對他們的祝福和關愛,而放鞭炮則能帶來歡樂和刺激。此外,他們也喜歡與家人一起貼春聯、包餃子,感受家庭團聚的溫馨。
春節習俗的傳承
在訪談中,家長和老師們普遍表示,他們非常重視春節習俗的傳承,會通過各種方式向孩子們傳授相關知識。比如,家長會教孩子們如何貼春聯、包餃子,老師則會在課堂上講解春節的由來和習俗。
四、結論
小學生們對春節習俗有著一定的了解和體驗,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春節習俗,我們需要加強對小學生的教育和引導,讓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些習俗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同時,家長和老師們也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向孩子們傳授相關知識,讓他們能夠在實踐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五、建議
學校可以組織一些關于春節習俗的主題活動,如制作春節手抄報、開展春節故事會等,讓孩子們在參與中學習和體驗。
家長可以在春節期間引導孩子參與貼春聯、包餃子等家庭活動,讓他們親身感受傳統節日的氛圍。
媒體和網絡平臺可以加大對春節習俗的宣傳力度,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向孩子們普及相關知識。
六、結語
春節習俗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每個小學生應該了解和傳承的文化傳統。通過本次調查,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小學生們對春節習俗的認識和體驗,也為我們今后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這一傳統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小學生春節習俗調查報告8
一、調查目的
了解中國春節有哪些習俗,這些習俗的由來,感受人們過春節時的喜悅心情和歡樂氣氛。
二、調查時間
20xx年春節期間
三、調查方式
1、利用談話的形式,詢問長輩。
2、跟爺爺奶奶準備、干活,親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來。
3、查閱資料,了解春節習俗。
四、調查內容
1、除塵
臘月二十四這天,爺爺早早把我叫起來,我們一同打掃衛生,房間的里里外外、旮旮旯旯徹底清掃一遍。我問爺爺這時打掃有什么講究呢?
爺爺告訴我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除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疏浚明渠暗溝,撣拂室內塵垢蛛網,清洗鍋碗瓢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等。年前打春時,各家再忙也得趕在打春前徹底整理一下室內外衛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掃了,防止把新春的財氣、新春的喜慶掃了出去。
哦,原來是這么回事,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2、貼春聯
臘月二十九這天,吃過早飯,我就和爺爺忙著貼春聯和福字。
爺爺,‘福’字為什么要倒著貼呢?
哈哈,這是因為‘福’到了。哈哈……哈哈……
爺爺,你給我講講貼春聯的來歷吧!
你呀應該多讀書了,等會兒我給你一本書,你自己好好查查吧!
原來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王安石千門萬戶除舊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說的就是這件事。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小學生春節習俗調查報告9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為各地區不同的風俗文化才構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生活場景。
我通過上網查找資料,我了解到過年這個習俗還有一個這樣的傳說。相傳,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今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里時,發現村里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為了充分了解其他地區的過年風俗習慣,我對長期在北京工作的舅舅,和在四川工作的叔叔進行了問卷試調查,調查如下:
1.北京的過年習俗
問:舅舅,請問北京人過年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呢?
答:北京人過年需要做的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條,在這個時間做什么事都做好。
問:那北京人過年有什么習俗呢?
答:按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歷的新年,差不多在臘月初旬就開始了。“在臘八那天他們會熬一種臘八粥,還會泡臘八蒜。從臘八起鋪子上就會擺上年貨。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年的“彩排”,過了二十三就過除夕了,別提還真熱鬧。
2.四川的過年習俗
問:叔叔,你長期在四川工作應該對四川的.過年風俗有一些了解吧?
答:四川過年,年三十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是做一大桌年夜飯,特別豐盛,但不吃飯。初一早上吃湯圓。臘肉、香腸等的腌臘品,一般是臘月二十七、八就煮好了的,要吃到過完年。正月要給祖先上墳。
問:叔叔,那你知道他們為什么不吃飯嗎?
答:我聽說是因為“飯”和“犯”同音,為了避違。
總結分析:這兩個地方跟溫州有著不一樣的過年習俗,有些習俗還非常特別,這樣的習俗想必是一代代傳下來的。
為了更清晰的把各地的過年習俗表現出來,我把不同的地區的過年習俗制成了表格形式。
地區
過年特別習俗
四川
吃香腸·臘肉,正月給祖先上墳
北京
熬臘八粥·泡臘八蒜,逛廟會
上海
送灶君菩薩上天,選則一晚謝年·謝神,送窮
江蘇
“打神鼓”,“掘元寶”,喝“元寶茶”
陜北
五月十五要“轉燈”·“打花”
溫州
曬醬油雞、醬油肉,放開門炮、關門炮,炊松糕
總結分析:各個地區的不同的春節風俗習慣,給各個地區的人帶來了過節的喜慶和熱鬧,也正是這些不同的風俗習慣,讓中國成為了一個擁有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的國家。
小學生春節習俗調查報告10
一、調查目的
為了增強小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和認識,特別是春節這一重要節日的習俗,我們進行了本次小學生春節習俗的調查。希望通過調查,了解小學生對于春節習俗的知曉程度、參與情況以及他們對這些習俗的看法。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面向小學生群體發放問卷,共發放問卷100份,有效回收95份。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小學生對于春節習俗的了解程度、參與情況、最喜歡的春節習俗以及他們對春節習俗的看法等。
三、調查結果
春節習俗的了解程度
大部分小學生對于春節的一些基本習俗如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拜年等都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習俗,如守歲、舞龍舞獅等,了解程度相對較低。
春節習俗的參與情況
多數小學生都會參與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等春節習俗。但是,由于年齡和安全因素的限制,一些需要較高技能或存在安全隱患的習俗,如舞龍舞獅、放鞭炮等,小學生的參與度較低。
最喜歡的春節習俗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小學生最喜歡的春節習俗主要集中在吃年夜飯、拜年和收紅包上。這些習俗既體現了家庭團聚的溫馨氛圍,又帶有一定的趣味性,因此深受小學生喜愛。
對春節習俗的看法
大部分小學生認為春節習俗很有趣,能夠讓他們感受到濃厚的節日氛圍。同時,他們也認為春節習俗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然而,也有部分小學生表示,一些習俗過于繁瑣或存在安全隱患,希望能夠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改進。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本次調查,我們發現小學生對春節習俗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程度參差不齊。同時,他們在參與習俗的過程中也表現出一定的興趣和熱情。針對調查結果,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加強春節習俗的教育普及,通過課堂講解、家長引導等方式,提高小學生對春節習俗的認識和了解。
組織豐富多彩的春節活動,如寫春聯比賽、制作傳統手工藝品等,讓小學生親身參與,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傳承春節習俗的同時,注重安全教育和引導,確保小學生能夠安全、健康地參與節日活動。
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春節習俗的傳承和創新,共同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
五、結語
春節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生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通過本次調查,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小學生對春節習俗的認知和參與情況。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春節習俗將在小學生中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