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調查報告

小學生學習情況調查報告

時間:2024-09-29 12:43:58 調查報告

小學生學習情況調查報告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云范文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生學習情況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生學習情況調查報告

小學生學習情況調查報告1

  調查目的:

  了解小學生關于識興趣、能力的現狀,并能針對這種現狀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學生的識興趣和水平。

  調查方法:

  對一、二年級學生進行小學生識興趣、習慣和能力等方面調查問卷。

  調查實施:

  (一)調查內容:

  (1)小學生對識的基本態度。從動機、興趣、技能等多個方面了解小學生對待識的基本態度和能力掌握狀況。

  (2)形成這種態度和能力的原因。根據調查反映情況進行研究、思考、分析,找出形成種種態度的原因。

  (3)對現狀的看法和建議。小結調查及分析狀況,并依據此提出看法和建議,希望能夠消除學生不認真的態度,提高能力。

  (二)調查對象:一、二年級學生

  (三)調查時間:xx.5.6——xx.5.10

  (三)調查方式:采用問卷、座談、聽課、看作業。調查中,發放、回收問卷80份,瀏覽教學作業50余本,聽識課6節,就不同對象召開座談會3次。基本情況如下。

  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學生對待識的態度。

  表現一:消極、厭惡的態度。問卷顯示,討厭識的約68%。

  表現二:積極、喜歡的態度。問卷顯示,愿意主動識的約21%。

  表現三:無所謂的態度。問卷顯示,為識而識的約11%。

  通過調查和填寫調查問卷的結果發現一年級學生識的興趣比較濃厚,也愿意通過多種方式自主識,且形式多種多樣。二年級學生相對來說就比較被動,為了識而識,興趣明顯下降,有些學生甚至出現了厭惡的情緒。在一年級預習課文時,能積極主動的預習生,方法多樣,識記的效果也非常明顯,但到了二年級由于識興趣下降,識方法越來越單一,識能力也隨之下降。相對于一年級時,識量有所降低。

  綜上所是述,缺乏主動,缺乏興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缺乏創新意識是小學生的主要表現。這些消極心理,嚴重地影響了學生識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消極心態之成因的分析

  對消極心態的成因,在做了調查研究后,綜合如下:

  (一)識教學方法的機械單一

  在識教學中,一些教師把正確默寫出生新詞作為檢測識效果的最終目標,因此將抄寫、組詞、默寫等單一性的練習作為復習鞏固的主要形式。教材中雖然有看圖拼音識、在看圖學句中識、歸類識、隨課文識等形式,但是師采用“集中識”的形式較多,而很少采用隨課文分散識,即結合講讀課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教學生。識原則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降低了學生識的'興趣,單調地讀,重復地寫,機械地識過程使學習生時顯得枯燥,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也不夠透徹,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還是造成學生運用詞能力弱的一個根本原因。

  (二)學生識能力的培養欠缺

  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獨立識的方法不多,能力不強,識的方法不夠多樣,學生思維只局限在幾種簡單的識方法,比如:加部首、去部首、換部首,學生學習生的方法比較單一。

  (三)教師教學理念的缺乏

  有些教師對教學理念的學習和認識不夠深入,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階段要認識常用漢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小學低年級語文,按目前小學教學大綱要求:一年級掌握455個生。到二年級,增加到1108個生,小學五年總識量為2615個。這樣的安排便于學生盡快盡多地識,為進行今后的閱讀和寫作提供必要的條件。然而,目前識教學存在這樣的現象,教師要求學生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機械的抄寫,少則一行,多則十遍幾十遍,由于學生只是一味的抄寫,在這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導,導致練習實效差。有些教師希望通過抄寫讓學生記,但往往學生在枯燥的抄寫過程中容易產生煩躁的情緒而寫錯,這些是教師應該在抄寫前必須進行的指導。

  調查后記及建議: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識教學中,積極開展實踐性識活動培養學生的識興趣,教師要加強學習新的教學觀念并對學生加強指導,學習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對改變識教學中高耗低效的現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其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小學生學習情況調查報告2

  一、調查目的

  為了提高我校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有效性,向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我們進行了一次關于小學生學習情況的問卷調查,通過本次調查,了解學生對現時學校的教育工作的看法;同時通過調查,為本次課題組的課題研究提供更明確的研究方向,對以后改進我校的教學方法,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二、研究方法

  (一)調查方法

  1、問卷法:對學生進行問卷答題。

  2、觀察法:進行隨堂聽課,了解學生課堂學習方式和檢查學生作業等。

  3、訪談法:跟部分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座談。

  4、定量、定性分析法:通過對問卷進行全面分析,形成大量的數字理論依據。

  (二)調查時間、對象與范圍。

  1、時間:20xx年4月—5月。

  2、對象與范圍:在我鄉茅嶺中心校隨機抽取四年級和五年級的部分學生(共50人)作為“小學生學習情況”問卷的調查對象。

  (三)調查內容:有關學生學習情況的15個問題。

  三、調查結果

  在調查問卷中,有2道題目是關于學生喜歡上什么課及喜歡這門課的原因的調查,設置這兩組題的目的是想了解學生的興趣情況和喜歡的理由。這兩道題的具體調查情況如下(每個選項后面括號的百分數是調查結果):

  1.學校開了不少課程,哪些是你喜歡的?請選出你最喜歡的三項:

  □語文(84%)□數學(76%)□體育(66%)□音樂(48%)□美術(12%)□科學(12%)□綜合實踐(0%)□品德與生活(社會)(14%)

  2.你為什么喜歡上這些課?

  □學習中能經常得到教師的表揚與肯定(34%)□不用經常測驗(2%)□對這課的學習內容感興趣(52%)□樂于參與課堂上(或課后)的學習活動(24%)□喜歡上課的老師(18%)

  在關于“學校開了不少課程,哪些是你喜歡的?請選出你最喜歡的三項”的50份調查問卷中,有84%的學生是選擇語文的,有76%的學生是選擇數學的,有66%的學生是選擇體育的,有48%的學生是選擇音樂的,有14%的學生是選擇品德與生活(社會)的,有12%的學生是選擇美術和科學的,而綜合實踐沒有一個學生選擇,此外還有幾個學生是不完全選完三個選項的。通過以上數字說明:在學校開設的課程中,學生最喜歡的三門課依次為語文、數學和體育,最不喜歡的三門課是綜合實踐、美術和科學,隨機訪談不喜歡這三門課的原因:這些課枯燥。

  在關于“你為什么喜歡上這些課?”的50份調查問卷中,有34%的學生是選擇……

  在這組調查的內容安排上,我們課題組設置了5個題目,主要是調查學生采用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和調查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的。調查的具體情況如下(每個選項后面括號的百分數是調查結果): 3.課堂上你喜歡怎樣的學習方式?

  □與同學討論、交流(34%)□小組合作、調查、訪問(14%)□與同學一起做試驗(8%)□自己做試驗(6%)□老師演示,我們看(10%)□老師講,我們聽(40%)

  4.老師會采用你喜歡的學習方式嗎?

  □老師經常會采用我喜歡的學習方式(16%)

  □老師偶爾會采用我喜歡的學習方式(38%)

  □老師較少會采用我喜歡的學習方式(40%)

  □老師只會在公開課上采用我喜歡的'學習方式(10%)

  7.在學習上,你愿意與其他同學合作嗎?

  □愿意(62%)□一般(8%)□不愿意(8%)□無所謂(20%)

  8.小組合作交流時,你覺得哪種方式最合適?

  □爭著說,搶著說(2%)□認真聽,輪流說(94%)

  □認真聽但不發言(2%)□不聽也不發言(2%)

  9.在學習中,你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難題時怎么辦?

  □請教老師(48%)□提出討論,請教同學(56%)□放棄,不理睬(2%)

  10.“課堂上你喜歡怎樣的學習方式?”

  這題我們采取問卷和座談的形式進行,通過調查發現: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式是“老師講,我們聽(40%)”和“與同學討論、交流(34%)”。從這兩個選項中不難看出:一、課堂上,有相當部分學生還是喜歡“你講我聽”學習模式的,這種學習方式的選擇,也反映出學生課堂上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習慣。二、當前我們的課堂教學上,還存在兩種教學思想的碰撞:即傳統教學模式與現時新課改的要求相碰撞,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還任重道遠。

  11“老師會采用你喜歡的學習方式嗎?”

  這題我們采取問卷的形式進行,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由于學生個性的差異,課堂上,教師很難采用適合每個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課堂教學,但是我們的每個學生,還是多么渴望每節課上,教師都能采用一種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