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農業示范滴灌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范文
寧夏中部干旱帶位于東經104°17′~104°41′,北緯36°06′~39°05′,是指黃土高原北緣、鄂爾多斯臺地南緣、騰格里沙漠的東南邊緣地區,土地總面積3.035萬km2,耕地總面積31.13萬hm2,其中沒有任何灌溉條件的旱地面積23.66萬hm2,涉及鹽池縣、同心縣、海原縣、紅寺堡區、平羅縣陶樂鎮的全部、固原東八鄉和靈武市、利通區、中衛市的山區部分。寧夏中部干旱帶綜合水資源總量為
8.2億m3,十分貧乏,且水質較差,分布不均,其中苦咸水量達2.36億m3,礦化度大多在2 g/L以上,有的高達7 g/L。且該區年平均降雨量少,一般為180~400 mm,多集中于7—9月,但年蒸發量大,為2 000 mm以上,干燥度為2.17~
3.78,呈現出干旱半干旱的氣候特征,造成作物需水與自然降水的不同步,水資源少且干旱少雨客觀上成為寧夏中部干旱地區糧食生產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是造成糧食生產起伏波動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是該區域一項長期戰略性任務。
1 寧夏中部干旱帶旱作節水農業發展現狀
寧夏中部干旱帶是極度干旱缺水地區。干旱、水資源缺乏嚴重制約經濟的發展,給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困難。寧夏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始終把抗旱、保水、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節水農業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為了探索旱作農業發展道路,采取了一系列相應措施,如鋪設地膜、修建梯田、打井窖等。截至目前,已治理坡耕地、修建基本農田22萬hm2,控制水土流失面積97萬hm2,占應治理面積的25%。在此基礎上,各地還采取了多種工程技術和傳統技術相結合的方法,把有效的天然降水儲存在土壤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有效地解決了干旱缺水困難,改變了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局面[1-3]。
2 寧夏中部干旱帶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模式
2.1 坡耕地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示范區
該示范區以機修反坡梯田技術為核心,配套水土保護林栽培技術。利用80 kW以上推土機在20°~35°的梁上沿等高線修筑寬2.5~3.0 m、與山體自然坡度相反,反坡夾角為5°、隔坡寬度3.0~3.5 m的反坡梯田;在10 m,在隔坡梯田上種植灌木和牧草,在水平梯田上種植糧食作物,既防止隔帶水土流失,又解決了農林牧爭地的矛盾。據測定:反坡梯田在50 mm/h雨強的作用下地表不發生徑流,水平梯田20 cm土層的含水量增加15.7 m3,另據寧夏彭陽縣姚世平[1]等測